电泳仪的这些常识你知道吗?
目前,电泳技术已广泛用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无机离子等成份的分离和鉴定,甚至还用于细胞与病毒的研究。
一、电泳的基本原理
物质分子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带电,即所带正负电荷量相等,故不显示带电性。但是在一定的物理作用或化学反应条件下,某些物质分子会成为带电的离子(或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带电性质、颗粒形状和大小不同,因而在一定的电场中它们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也不同,因此可使它们分离。
若将带净电荷Q的粒子放入电场,则该粒子所受到的电荷引力为:
F引=E Q (16-1)
在溶液中,运动粒子与溶液之间存在阻力F阻
F阻=6πrηV (16-2)
当F引=F阻时
EQ= 6πrηV
V = EQ/6πrη (16-3)
由上式可以看出,粒子的移动速度(泳动速度V)与电场强度(E)和粒子所带电荷量(Q)成正比,而与粒子的半径(r)及溶液的粘度(η)成反比。
二、影响电泳的外界因素
(一)电场强度
(二)溶液的pH值
(三)溶液的离子强度
(四)电渗作用
(五)粒子的迁移率
(六)吸附作用
第二节 常用电泳方法
一、纸电泳
指用滤纸作为支持载体的电泳方法。是zui早使用的区带电泳。
将滤纸条水平地架设在两个装有缓冲溶液的容器之间,样品点于滤纸中央。当滤纸条被缓冲液润湿后,再盖上绝缘密封罩,即可由电泳电源输入直流电压(100V~1000V)进行电泳。
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电泳时经过膜的预处理、加样、电泳、染色、脱色与透明即可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此电泳的特点是分离速度快、电泳时间短、样品用量少。因此特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
三、凝胶电泳
由区带电泳中派生出的一种用凝胶物质作支持物进行电泳的方式。
凝胶电泳中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普通电泳中应用zui多的两种形式。
目前,这种办法被广泛用来分析蛋白质和核酸。
四、等电聚焦电泳
1.等电聚焦电泳过程
一种利用有pH值梯度的介质,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的电泳技术。
在一个稳定连续的线性pH梯度的溶液(两性载体电解质)中进行分离,每一种被分离的两性物质都移向与它的等电点相一致的pH位置,在那里不再移动(称为聚焦)。
2.等电聚焦电泳的特点
①使用两性载体电解质,在电极之间形成稳定、连续、线性的pH梯度;
②由于“聚焦效应”,即使很小的样品也能获得清晰、鲜明的区带界面;
③电泳速度快;④分辨率高;
⑤加入样品的位置可任意选择;
⑥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类物质的等电点;
⑦适用于中、大分子量(如蛋白质、肽类、同工酶等)生物组分的分离分析。
五、等速电泳
采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电解质,一种为前导电解质,充满整个毛细管柱;另一种为尾随电解质,置于一端的电泳槽中。前导电解质的迁移率高于任何样品组分,尾随电解质则低于任何样品组分,被分离的组分按其不同的迁移率夹在中间,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各被分离组分在前导电解质与尾随电解质之间的空隙中移动,实现分离。
六、双向凝胶电泳(二维电泳)
*向采用等电聚焦 根据复杂的蛋白质成分中各个蛋白质的PI的不同,将蛋白质进行分离。
第二向采用了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就是按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使其在垂直方向进行分离。其结果不再是条带状,而是呈现为斑点状。
七、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是琼脂平板电泳和双相免疫扩散两种方法的结合。将抗原样品在琼脂平板上先进行电泳,使其中的各种成分因电泳迁移率的不同而彼此分开;然后加入抗体做双相免疫扩散,把已分离的各抗原成分与抗体在琼脂中扩散而相遇,在二者比例适当的地方,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弧。